去年《你的名字》引起的轟動讓很多觀影者,回溯新海誠的其他作品,但是我認為《你的名字》是一部將新海誠色彩降至最低程度的作品,是一部向商業化大眾化點頭的賣座故事。說實話我很喜歡啦!(在此期待你的名字的好萊塢真人版毀滅三觀程度也可以降至最低,不過我已經不抱任何樂觀的看法了)特愛片尾曲,但是熟知新海誠的朋友對這個導演的印象應該還是趨向《秒速五公分》或是今天要說的《言葉之庭》。
我沒有看過秒速五公分,因為我先看了秒速的小說,新海誠把其中的人物塑造的好有距離感,他們眼裡的事物和我眼裡的事物不一樣,有一點像是聲之形裡的石田將也眼裡那些貼上大叉叉的狀態。但是我與《言葉之庭》間的際遇,是直接從電影開始的。而小說,則是隔了三年之久才意外讀完的。
我不討厭言葉之庭,雖然故事的意義幾乎都不是用言語表達的,但是新海誠在電影上映後才出版的小說,倒是彌補了不少或說是增色不少。以下就會針對小說以及電影一起討論,希望可以讓電影或小說其中一種還沒看過的人能夠理解並試著去看完另一個這個故事的表達。
《言葉之庭》
(為了顧及還沒看過這個故事的讀者,我會站在男主角秋月孝雄的角度說大綱,雖然很多人可能都是因為不懂雪野的祕密才對整個故事一頭霧水,但直接戳破就沒有意思了,見諒啊。如果想知道這個故事的情節,網路上全部都找的到喔。)
15歲的秋月孝雄夢想成為製鞋匠,梅雨季開始,他會在有下雨的早上蹺課至新宿御苑公園的涼亭,在那裡畫著自己夢想中的鞋子設計圖。
從某一天開始,他發現涼亭多了一位訪客。
雪野百香里,職業上的遭遇讓她沒辦法再在人生裡跨出任何一步,在孝雄眼裡她只不過是個慣性翹班、在白天喝著啤酒配巧克力的奇怪討厭上班族,但每個雨天的早晨,只有兩人獨處的亭子裡,異樣的在意改變了兩人之間的感覺,謎樣的雪野讓孝雄開始期待著每個下雨的日子,
兩個同樣都想要往前踏步的人相遇了。兩個原先都只想著自己的人,也逐漸在彼此的念頭裡出現了。
孝雄在自己的製鞋夢裡,容納進了雪野,但是梅雨季進入尾聲,雨過天青,雪野沒辦法踏步的原因是什麼?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九月,「還能留你在此嗎?」
原版的預告提詞:在愛以前,他們孤獨希求。
人物與視角
電影將故事軸線放在孝雄以及雪野兩人身上,實際片長也只有約40多分鐘,與一般動畫電影相比實是精華。但是小說採取每一章節都換一個人物視角的方式,讓故事情節有一點支線,讀者可以對男主角的家庭、女主角的先前環境有更細微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小說裡的人物是比電影更加豐富的,但是電影靠著場景還有畫面,補足了情緒和小說沒辦法給予的視覺衝擊。
而被詳加描寫的角色,諸如孝雄的哥哥翔太、孝雄的母親怜美、罪惡的學姊相澤祥子、雪野前男友伊藤宗一郎。
秋月孝雄。(我覺得,他比《你的名字》裡的瀧帥多了哈)
小說裡帶給我的想像,是比電影還要稚嫩瘦小的形象,內在的描寫畢竟比較多,因此情緒的浮動比電影裡總是穩重的他更明顯。但矛盾的是,小說裡的孝雄其實是舉止成熟,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光是小說就給了我兩種孝雄的矛盾感。
至於電影中的孝雄外型看起來是更堅強、可依靠感也比較強烈。電影裡逐漸與雪野互動親密的進展反而與小說中給人的稚嫩感不謀而合,這種閱讀和觀影的衝突感受真是複雜。
雪野百香里。
在小說中雪野竟然帶撒嬌感,這部份因為與電影中還是頗有大人風範的雪野有一點距離,所以觀影過後再讀小說覺得不太適合,我偏好電影中的雪野。
可能是因為前面在寫大綱時比較著重孝雄的視角,所以現在要寫起雪野這個角色竟然有一點遙遠,突然沒辦法進入他的心情,不過我想就讓這種偷偷觀察著仰慕著雪野的心情留在這篇書評裡好了,畢竟雪野的秘密就是最大的哽了。
但是不要太緊張,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新海誠本人的作品。衝突感也只是我個人的閱讀感受,我並沒有不喜歡。而電影和小說並沒有太多的差異。
他們遇到的難題是什麼
當初在看言葉之庭的時候,有被雪野的祕密揭曉時衝擊到,當時我真的跟孝雄一樣,被震驚到了。電影具有哽的精彩性,但是小說就少了一點這種驚訝。
對於孝雄來說,製鞋的夢對很多人來說很不切實際,那些雨天的早晨裡,自己與眼前這位女子拉近距離的可能性存在嗎?從原先想要達成製鞋夢想的難度,增加了想要追逐一位與自己相差十來歲女性的希望,他認為自己從雪野那裏得到了某種被肯定的理由,就在這個時候,雪野的這個秘密讓孝雄發現自己其實距離雪野很近,但是雪野卻沒有藉由這個秘密向自己靠近,而這個關乎雪野身分的祕密甚至讓孝雄感到難堪、憤怒,他的成熟,與他帶著某種看似夢幻的夢想做出對比,這也是在發現:「可能是唯一一個會為自己夢想拍手的人,竟然在另一種立場上必須是反對自己的人」之後,孝雄所遇見最難受的事情。但是他沒有辦法放棄自己早已向雪野說過的夢想的渴求,還有已經融進他的製鞋夢裡的雪野,孤獨希求至此,不想再看見妳只剩下一個人了。
對於雪野來說,那件沒有辦法讓她好好工作、沒有辦法讓她好好生活的遭遇,是她的難題,她想要擺脫這個難題向前進。但是遇見孝雄之後,她發現孝雄可能會實現這個難題當初讓她落入的陷阱,但是她卻又不可避免的在意起想為她做出一雙能夠向前進的鞋子的孝雄,在秘密還沒揭露以前,於孝雄面前,她擁有的身分又會讓自己與孝雄畫清界線,但是孝雄沒有猜忌的心思,讓雪野從受雨阻礙的心靈中被拯救。最後的樓梯間雨中坦白,讓雪野意識到,自己一直受難題所苦的結果,就是封閉了自己、太過害怕界線之外的東西、沒辦法信任,孝雄傾瀉所有這個秘密如何讓兩人難受的結果後,彩虹,就出現了。
上面是針對主角闡述的想法。但其實在小說裡,我更喜歡孝雄的哥哥「秋月翔太」的自白。
左為孝雄哥哥-秋月翔太,在小說中頗有份量
那是一個已經進入社會的人士對生活、對交際所誕生的各種想法,從過去的生活軌跡,放棄的、繼續想要的、厭惡的、煩躁的、有點開闊的、希望的,反而是這本書裡讓我覺得新海誠沒那麼有距離感的驚喜,綿密的煩惱和沒辦法說清楚的思緒,在小說裡全都有意外的新知。
誠心建議大家看看小說。
分享一則書中的文句:(其實我覺得不怎麼樣,但是貫穿全故事的字句)
雨和短歌
雖然雨讓他們停滯,也是雨讓這部片變得沈悶或說是沒有演進的感覺,但是整部片在水滴、液態、雨的樣貌上,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是動畫的優勢,而小說則是倚靠《萬葉集》中的古日文短歌,每一個篇章都有一首意境相符的短歌。
如同雪野與孝雄的第一次見面,以一首短歌留下線索和懸念,有鑑於新海誠的文學基底,很多言葉之庭的鍾愛者甚至找出可與日本文學中非常關鍵的意象結合。
全故事最煽情的橋段,就是孝雄想為雪野量腳的尺寸的時候。在涼亭之內,兩個還沒有踰越界線的人,突然非常靠近,唯一的接觸只不過是手和腳,而且「雨」明明就是水,是澆熄火的媒介,可是那個當下,雨的嘈雜反而讓這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某種非常不安定的東西。
我覺得電影的畫面非常壓抑,直到那場前面從未見過的大雨、以及雨後的彩虹,讓故事在瞬間抵達高潮並像煙花一樣炸開,一反前面沈悶和梅雨陰濕的節奏。
而小說則靠著旁分的支線還有電影中沒有的文字,把兩位主角或是其他配角在這個故事中佔據的份量還有永遠不會為人知曉的角色背景,像是雨滴散開在水面一般,完整的波動讀者的心思,而短歌要素讓這個故事有了更明顯的文學形象,消弭畫面所帶來的直接衝擊和角色衝動。
我反倒覺得小說會讓以往對於新海誠有恐懼的人,覺得終於像是正常人一樣感受到溫度。
沒有人真的能孤獨希求,就算是看似穩重的孝雄,也不過是個需要被支持、找尋支撐點的少年;雪野嘗試自己前行,發現最後還是讓人被撐扶起,儘管她已經是個成年人。
背光的孝雄眼睛顏色俘虜了我
有些痛苦、有些沒辦法被理解的事情、有些想要孤注一擲的信念,在遇到某個人、某種契機之前,我們會繼續孤獨喔。言葉之庭說的是在這之前我們得學著忍受孤獨與不適的故事,然後我們會遇見某種可能性喔。
/